如果你的偶像突然多了个新帮手,你第一反应是狂喜,还是心里咯噔一下?
陈玘回来了。
就这四个字,整个乒乓圈都热闹起来了。他回到国家女队,这消息跟平地一声雷似的。
然后,所有人的目光,几乎是下意识地,齐刷刷投向了两个人。
一个,是现在女队当之无愧的头牌,孙颖莎。
另一个,是跟他同出江苏省队的小师妹,后起之秀蒯曼。
这下可有意思了,陈玘这把好不容易请回来的“屠龙刀”,究竟要递到谁手上?球迷们的心,一下子就悬了起来。
聊起陈玘和孙颖莎,那故事可就多了。
很多人脑子里还存着当年他带莎莎的画面。那真叫一个“宠娃式”带队。赢了球,摸摸头,笑得比谁都开心。输了球,揽着肩膀,轻声细语地分析,那种呵护,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。
粉丝们盼着他俩再续前缘,那简直是天经地义的事。强强联合,画面太美。
可你再咂摸一下,又觉得有点不对劲。
现在的孙颖莎,主管教练是邱贻可。邱指导把莎莎带得稳扎稳打,技术体系越来越完善,世界第一的宝座坐得稳稳当当。
这基础已经很牢了。
这时候,陈玘再进来,是以什么身份?
如果还是那种“宠娃”模式,会不会有点太过了?爱是好事,但爱得太满,有时候会变成一种束缚。
人都是有依赖性的。
一个教练给一个方向,运动员执行起来简单明了。两个顶尖教练都在身边,一个唱红脸,一个唱白脸,听谁的?关键时刻,是相信自己的判断,还是下意识地去场边寻找两个身影?
我有点担心,这种“双倍的爱”会不会反而让孙颖莎在球场上变得犹豫。
那种骨子里一个人的决断力,会不会被削弱?
这事儿,得两说。
就在大家伙儿的目光都焊在孙颖莎身上的时候,很多人好像忽略了另一个可能性。
一个更“顺理成章”的可能性。
蒯曼。
这个名字,对于不常看球的朋友可能还有点陌生。但圈内人都知道,这是个狠角色。
小姑娘是左手将,打法生猛,冲劲十足,身上那股子蛮不讲理的劲头,跟年轻时的陈玘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。
更关键的一点,他俩是老乡,都出自江苏队。
这层关系可就不一般了。
俗话说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,这种天然的师门情谊和技术传承,是别人比不了的。陈玘对她的技术特点、成长轨迹,肯定比对外人了解得更深。
让他去带蒯曼,简直就是把一块好钢用在刀刃上。
蒯曼现在缺什么?缺的是大赛经验,是技术上的精雕细琢。她的球风够硬,但还不够细腻,像一块上好的璞玉,需要一个懂行的师傅来打磨。
陈玘,就是那个最懂行的师傅。
他能把自己的“杀气”和经验,一点不落地传给这个小师妹,让她迅速从一个“搅局者”,变成一个能真正扛起大梁的主力。
这么一想,这剧情是不是一下子就反转了?
孙颖莎那边的“甜蜜烦恼”,可能恰恰是蒯曼这边的“天赐良机”。
咱们在这儿掰着手指头,分析谁跟谁更配,谁更需要他。
可说实话,咱们都想简单了。
国乒教练组那些大佬们,脑子里装的棋局,比咱们这大得多。他们考虑的,从来不是个人情感,也不是粉丝意愿。
他们只看一件事:怎么赢。
怎么在巴黎奥运会这个终极大考上,赢下所有该赢的球。
所以,问题的核心,压根就不是“陈玘该带谁”,而是“国乒为什么需要陈玘”。
想想陈玘当年是怎么打球的。
“杀神”。
这个外号可不是白叫的。他的球,凶悍,搏命,甚至有点“不讲理”。尤其是一手双打,充满想象力,极具侵略性。他和马琳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拿下的那块男双金牌,含金量有多高,老球迷都懂。
那是在绝境里杀出来的一条血路。
这种气质,就是国乒现在最想要的。
看看现在的女子乒坛,对抗越来越强,打法越来越男性化。光靠技术稳定,已经不够了。你需要有能一板拍死对手的硬实力,也需要有在悬崖边上敢侧身搏杀的狠劲。
孙颖莎技术够全面了,但面对伊藤美诚、早田希娜这些主要对手,是不是还能在战术上更丰富一些,打得更“野”一点?陈玘的经验,正好能给她打开一扇新窗户。
蒯曼呢,她就是那股“野”劲的代表,但还不够成熟。陈玘可以教会她,怎么把这股劲用在最关键的地方,怎么从一个莽撞的冲锋兵,变成一个懂得迂回的将军。
有研究分析过近几年世界顶尖女子选手的得分手段,高质量的单板搏杀得分占比越来越高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光靠多回合相持已经很难一锤定音了。
你需要“杀神”,或者说,你需要“杀神基因”。
陈玘的回归,就是给整个女队注入这剂强心针。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练,他是一个战术符号,一种精神催化剂。
所以,这根本就不是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。
咱们在这儿争论半天,人家国乒可能早就有了答案,一个更高明的答案。
谁说一个教练只能带一个运动员?
中国乒乓球队最擅长的,就是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。他们有过给核心队员配“复合型团队”的成功经验,当年刘国梁和肖战联手打造张继科,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现在,这个模式很可能会在孙颖莎身上重现。
你想象一下这个画面:
邱贻可教练,继续负责孙颖莎的日常训练,打磨技术细节,保证她的稳定性,这是“守”。
陈玘呢,负责大赛前的战术设计,关键时刻的心理疏导,给她注入搏杀的勇气,这是“攻”。
一稳一冲,一守一攻。
这不就是传说中的“双保险”吗?
这样一来,既能分担单个教练的巨大压力,又能给运动员提供更多元的视角,避免思维僵化。
这盘棋,下得才叫漂亮。
至于蒯曼和其他年轻队员,陈玘同样可以凭借他的经验,在宏观战术层面给予指导,帮助整个梯队提升对抗强度。
当我们的注意力还停留在谁能分到一块更大的蛋糕时,国乒想的,是如何把整个蛋糕做得更大、更美味。
真正的赢家,只有一个名字。
中国队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国内十大配资平台,配资114查询,配资炒股app最新版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